跟我学方记第121首丨葛根黄芩黄连汤丨表邪内陷后化热,下迫大肠导致传导功能失常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3:11    点击次数:71

葛根黄芩黄连汤 一、方剂溯源

出处:东汉张仲景所著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。

原文记载:“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表未解也;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。”

方剂组成包括

葛根半斤(约24g)、黄芩三两(约9g)、黄连三两(约9g)、甘草二两(约6g)。

在剂量上,葛根用量最大,体现“解表升阳为主”的特点;

黄芩与黄连用量相等,以发挥“清热燥湿”的功效。

经验用量为葛根30-60g、黄芩15-30g、黄连15-30g。 二、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

病位涉及太阳(表)和阳明(里),病性为表邪未解、热迫大肠,属于表里俱热的太阳阳明合病,即协热下利。

其核心病机是表邪内陷后化热,下迫大肠导致传导功能失常。

作为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剂,该方与《伤寒论》中的葛根汤有所区别:

葛根汤用于治疗太阳伤寒下利,无热象;

而本方用于治疗协热下利,有热迫大肠的表现。 三、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解析 葛根:在《本经》中记载其主要功效为治疗“消渴,身大热”,具有解肌退热、升阳止泻的作用。

黄芩:《本经》指出其可主治“诸热黄疸”,能清热燥湿。

黄连:《本经》记载其可治“热气目痛”,有泻火解毒的功效。

甘草:《本经》提到其“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”,能够调和诸药。

药对的精义在于:

葛根与芩连配伍,一升一降,可解表清里;

黄芩与黄连配伍,苦寒并用,能直折热邪、清热止利;

葛根与甘草配伍,甘缓和中,可护胃生津。 四、脉证方对应图谱

核心脉证链为:脉浮数或滑数,出现下利臭秽、肛门灼热的症状,伴有身热汗出、微恶风,口渴心烦、小便黄,舌红苔黄腻,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。

关键指征包括特异性症状“喘而汗出”和“下利臭秽”,这是表里俱热的表现,同时下利需伴有表证,而非单纯的里热证。 五、临床运用体悟

经典运用场景包括急性肠炎(暑湿型)、细菌性痢疾(热毒型)、肠伤寒初期(表里俱热)。

在学术上的拓展包括:重剂清热方面,疫痢重症可使用黄连30g并加白头翁30g,中毒性腹泻可用葛根60g配合六一散;

救逆法变通方面,热盛伤阴可加麦冬30g、玄参15g,气阴两伤可合生脉散;

煎服法要诀是葛根先煎30分钟,黄芩和黄连后下10分钟。 六、历代方论精华辑要

柯韵伯认为此方用于治疗表里俱热的下利,葛根解肌,芩连清里;

尤在泾指出因误下导致邪陷、热迫大肠,所以用此方两解表里;

李可则认为此方是治疗热利的第一方,与白头翁汤相比,更多用于有表证的情况。 七、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

类方鉴别方面,白头翁汤用于治疗纯里热下利,伴有里急后重;

黄芩汤用于治疗少阳热利,表现为口苦咽干;

芍药汤用于治疗湿热痢疾,有腹痛便脓的症状。

现代拓展应用中,溃疡性结肠炎(活动期)可加败酱草30g,轮状病毒肠炎可加车前子15g。 八、六经气化思维总结

立方的宗旨是以葛根解肌透表,芩连清热止利,甘草调和诸药,全方共奏表里双解之功,使表解里和,下利自止。

其经方灵魂在于针对“表里俱热”之证,以葛根解表、芩连清里、甘草调和,成为治疗协热下利的代表方剂。

林佳明,主任医师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